14
2024/12
最新文章
組織耐受度
組織耐受度 Tissue Capacity
1.組織是什麼?
不是幫派喔XD,這個詞用在人體上,舉凡皮膚、肌肉、肌腱、韌帶、筋膜、血管、神經、器官、骨頭…等,我們都可以稱為『組織tissue』,又區分為收縮性(contractile)和非收縮性組織(non-contractile)。
人體組織就和自然界的材料金銀銅鐵一樣,有不同的特性功能,有些可以被拉很長、有些可以抵抗很大的壓力、有些可以耐高溫,有些耐低溫、有些可以長時間保持同樣的性質,有些一定年限後就衰變。
最有名的就是下面這張圖:應力應變圖(Stress-Strain Curve)是用來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變形行為的圖形。它顯示了材料在拉伸或壓縮過程中,應力(應力是指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內力)與應變(應變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變形程度)之間的關係。這張圖也被用來了解身體收縮性組織的彈性區域或臨界點。

圖片來源:
https://wiki.dtonline.org/index.php/Young's_Modulu
我把上圖白話讓大家好理解
2. 什麼是組織耐受度?
組織耐受度指的是身體組織(肌肉、肌腱、韌帶等)管理所施加負荷或壓力的能力。每個肌肉或組織的耐受力水平不同,受多種因素影響,包括:
3. 組織是怎麼受傷的?
耐受度決定了組織能承受多大的力量或壓力,超過這個限度就可能導致受傷或組織破壞。這種破壞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發生:
4. 破壞的程度怎麼判斷?
依據各個部位組織選擇不同影像檢查判讀,由醫師確認組織受傷的程度,舉例:韌帶受傷,一般我們會分成三級
輕度/一級:輕微拉傷,症狀輕微,通常數天到數週恢復。
中度/二級:部分撕裂,可能需要幾週的恢復和物理治療。
重度/三級:完全斷裂,嚴重影響功能,可能需要手術和長時間的復健。
不同組織修復時間與差異甚遠,像骨折就需要更長的時間。
5. 恢復過程中的組織耐受度
基本上,我對組織修復的時間認定,是代表組織已經可以『漸進鍛鍊』了,你問為什麼還要鍛鍊?修復好了不就代表好了嗎?應該要可以跑、可以跳、可以舉高手、可以做原本能做的動作強度了?NO!受傷後我們的組織像剛出生的寶寶一樣嫩,組織耐受度會下降,如果沒有訓練就恢復以往的運動強度,你可能會遇到和下圖一樣的問題,成為長期反覆的慢性發炎,若持續置之不理,反而會讓組織耐受度更下降,甚至有病理性變化,變得更加脆弱。

【那我可以怎麼做呢?】
【那沒有受傷的組織耐受度還可以再提升的嗎?】
當然可以!而且只能靠運動負重在組織上! 適當且漸進的給予身體組織壓力負荷,讓身體有時間適應,就會越變越強韌。 舉例,每次運動時,會挑戰肌肉耐受度,組織會經歷一些微小的損壞(微創傷),同時會向身體發出信號,讓組織重建肌肉、增強組織處理更大負荷的能力。隨著時間,原本的運動會越來越簡單,我們就可以再增加強度或運動量,代表著組織耐受度的提升。
6. 優化組織耐受度的建議
7. 總結:
組織耐受度是一個動態的概念,要理解身體如何對你施加的壓力做出反應。無論是從受傷中恢復,還是開始新活動,逐步挑戰組織,使它適應而不超過其耐受度是關鍵。透過漸進增加負荷、確保適當的恢復品質、睡眠、營養補充並尊重身體的限制,你可以提高組織的耐受度,減少受傷的風險,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增強力量、運動表現。
資料來源:
Cook, J. L., & Docking, S. I. (2015). “Rehabilitation will increase the ‘capacity’of your… insert musculoskeletal tissue here….” Defining ‘tissue capacity’: a core concept for clinicians.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, 49(23), 1484-1485.
1.組織是什麼?
不是幫派喔XD,這個詞用在人體上,舉凡皮膚、肌肉、肌腱、韌帶、筋膜、血管、神經、器官、骨頭…等,我們都可以稱為『組織tissue』,又區分為收縮性(contractile)和非收縮性組織(non-contractile)。
人體組織就和自然界的材料金銀銅鐵一樣,有不同的特性功能,有些可以被拉很長、有些可以抵抗很大的壓力、有些可以耐高溫,有些耐低溫、有些可以長時間保持同樣的性質,有些一定年限後就衰變。
最有名的就是下面這張圖:應力應變圖(Stress-Strain Curve)是用來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變形行為的圖形。它顯示了材料在拉伸或壓縮過程中,應力(應力是指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內力)與應變(應變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變形程度)之間的關係。這張圖也被用來了解身體收縮性組織的彈性區域或臨界點。

圖片來源:
https://wiki.dtonline.org/index.php/Young's_Modulu
我把上圖白話讓大家好理解

2. 什麼是組織耐受度?
組織耐受度指的是身體組織(肌肉、肌腱、韌帶等)管理所施加負荷或壓力的能力。每個肌肉或組織的耐受力水平不同,受多種因素影響,包括:
- 基因
- 過去的訓練經驗
- 壓力
- 睡眠與恢復
- 整體健康狀況
3. 組織是怎麼受傷的?
耐受度決定了組織能承受多大的力量或壓力,超過這個限度就可能導致受傷或組織破壞。這種破壞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發生:
- 急性受傷:當施加給組織的力量過大,超過組織可以負荷的臨界點break point,導致立即的撕裂或損傷,例如:肌腱斷裂。
- 慢性損傷:當組織長時間承受微創傷,導致逐步的磨損或退化,例如:運動員或勞動工作者上,沒有適當休息,疲勞的累積,傷害就一點一滴產生了。
4. 破壞的程度怎麼判斷?
依據各個部位組織選擇不同影像檢查判讀,由醫師確認組織受傷的程度,舉例:韌帶受傷,一般我們會分成三級
輕度/一級:輕微拉傷,症狀輕微,通常數天到數週恢復。
中度/二級:部分撕裂,可能需要幾週的恢復和物理治療。
重度/三級:完全斷裂,嚴重影響功能,可能需要手術和長時間的復健。
不同組織修復時間與差異甚遠,像骨折就需要更長的時間。
5. 恢復過程中的組織耐受度
基本上,我對組織修復的時間認定,是代表組織已經可以『漸進鍛鍊』了,你問為什麼還要鍛鍊?修復好了不就代表好了嗎?應該要可以跑、可以跳、可以舉高手、可以做原本能做的動作強度了?NO!受傷後我們的組織像剛出生的寶寶一樣嫩,組織耐受度會下降,如果沒有訓練就恢復以往的運動強度,你可能會遇到和下圖一樣的問題,成為長期反覆的慢性發炎,若持續置之不理,反而會讓組織耐受度更下降,甚至有病理性變化,變得更加脆弱。

【那我可以怎麼做呢?】
- 漸進負荷:要逐步重建組織的耐受度,通過逐漸增加負荷和壓力來讓組織有機會適應和重建。
- 平衡:找到既能刺激組織恢復,又不至於超過組織耐受度,導致進一步受傷的平衡點。
- 恢復:組織需要時間來修復和適應。充足的睡眠、水分補充、營養和休息都是影響組織恢復和增強的關鍵因素。
【那沒有受傷的組織耐受度還可以再提升的嗎?】
當然可以!而且只能靠運動負重在組織上! 適當且漸進的給予身體組織壓力負荷,讓身體有時間適應,就會越變越強韌。 舉例,每次運動時,會挑戰肌肉耐受度,組織會經歷一些微小的損壞(微創傷),同時會向身體發出信號,讓組織重建肌肉、增強組織處理更大負荷的能力。隨著時間,原本的運動會越來越簡單,我們就可以再增加強度或運動量,代表著組織耐受度的提升。
6. 優化組織耐受度的建議
- 漸進加大負荷:從輕度開始,逐漸增加強度、時間或運動量。避免超負荷,這樣可以讓你的組織適應,而不會讓它們不堪重負。
- 恢復超級重要:組織需要時間來修復和適應。充足的睡眠、水分補充、營養和休息都是影響組織恢復和增強的因素。
- 避免劇烈變化:任何運動或環境的重大變化應該漸進進行。例如:
o 從跑步機跑步轉到戶外跑步,由於地形不同,對身體的負荷也會不同。
o 換鞋子或提高速度、距離等,都應逐步調整,以讓組織有時間適應。
- 追蹤進展:留意身體的反應。如果感覺到持續的疼痛或不適,可能是你超出了組織的耐受力。聆聽身體的訊號,並根據情況做出調整。
7. 總結:
組織耐受度是一個動態的概念,要理解身體如何對你施加的壓力做出反應。無論是從受傷中恢復,還是開始新活動,逐步挑戰組織,使它適應而不超過其耐受度是關鍵。透過漸進增加負荷、確保適當的恢復品質、睡眠、營養補充並尊重身體的限制,你可以提高組織的耐受度,減少受傷的風險,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增強力量、運動表現。
資料來源:
Cook, J. L., & Docking, S. I. (2015). “Rehabilitation will increase the ‘capacity’of your… insert musculoskeletal tissue here….” Defining ‘tissue capacity’: a core concept for clinicians.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, 49(23), 1484-148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