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與頂尖運動員朝夕相處兩個月,是我難得又新鮮的經歷。感謝柏崴牽線,讓我能認識全能女子好手陳彩娟並隨隊至福州移地訓練,體驗不同的工作內容與環境。
【移地訓練的過程】
出發前,先訊息了解選手的病史,特別感謝國訓中心紹洋的詳細交接。
第 1 個月,因不熟悉中國教練訓練方式與選手適應狀況,多以選手習慣的方式,進行徒手放鬆、貼紮、疲勞監控等基本介入。
第 2 個月,與彩娟討論後,我開始針對不同課表如欄架、標槍、跳高、跳遠...等設計 動態暖身
暖身後才貼紮,增加貼紮效益,訓練結束再針對彩娟需要的地方進行伸展收操與運動按摩放鬆。
移地訓練後:我們一起設定的目標達成,可以健康的完成訓練課表且增進各項目技術,物理治療評估與觀察關節活動度與穩定度提升,訓練後緊繃不適減少,運動按摩的次數也下降。
把移地訓練的紀錄交接給中心的治療師後我與彩娟告別,彩娟則迎接台灣全大運毫無懸念獲得第一名,緊接而來的是田徑亞洲錦標賽,彩娟摘下銅牌,更是台灣女子全能相隔27年站上頒獎台,大大恭喜!
接著分享運動物理治療師的徒手應用研究
【學術文獻回顧】
參考 Robin Kerr 的評論文章《A Clinically-Reasoned Approach to Manual Therapy in Sports Physical Therapy》,核心觀點包括:
-
徒手治療是 症狀調整工具,能幫助運動員在不影響訓練的情況下改善疼痛與功能。
-
安全且具成本效益,比藥物或儀器治療更靈活。
-
避免過度醫療化,減少對 MRI、注射、鴉片類藥物的依賴。
【需要避免的錯誤敘述】
為了避免運動員焦慮與依賴,應避免使用過時的解釋:
「骨頭錯位」
「脊椎推回原位」
「骨盆歪斜」或「功能性長短腳」
【臨床推理與治療策略】
- 多重機制解釋:徒手治療的效果不僅來自結構調整,還包括神經肌肉、免疫、內分泌及非特異性因素。
- 劑量與進程:在精英運動環境中,徒手治療的頻率可能較高(如每日一次以上),但應逐步減少依賴,並教授運動員自我調整的活動,以促進自主性。
- 與運動訓練結合:徒手治療應與運動訓練並行,作為多元化傷害管理的一部分,而非單一解決方案。
【實務建議 】
- 更新治療敘述:避免使用過時的結構性解釋,轉而強調功能性改善與症狀調整。
- 促進運動員自主性:鼓勵運動員參與自我管理,減少對治療師的依賴。
- 跨專業合作:在專業運動環境中,物理治療師應與教練、體能教練等多方合作,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療與訓練策略。
【總結】
徒手治療在運動物理治療中仍具重要價值,但應以臨床推理為核心,避免過度依賴結構性說法,並強調功能性改善與運動員自主性。也就如第二個月和彩娟合作的模式,好處真的遠遠超過只做徒手放鬆!
-
參考資料
本文基於 Short、Tuttle 與 Youngman(2023)發表於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》的評論文章,並引用了 63 篇相關文獻。physio-network.com+1physio-network.com+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