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
2024/07
最新文章

運動前拉筋與否

Share:

 

你運動前會拉筋嗎?都做什麼類型的呢?

一起來看研究怎麼建議

【前情提要】
2000年出頭,大家對於運動前拉筋伸展的觀念,一點也不陌生,並認為可以增加關節活動度,與避免運動受傷的發生。然而2012開始有研究發現,靜態伸展會影響最大肌力,有更多研究發現當靜態伸展時間越長,會導致運動表現下降,就此改變了大家的看法。 目前的證據顯示動態伸展有更顯著作用,不過是否能增加關節活動度與降低受傷風險,仍存在爭議。

【2016年系統性回顧文獻】
搜尋多篇研究,目的是比較健康族群執行靜態伸展、動態伸展、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術(PNF)伸展,對運動表現、關節活動度的立即(伸展完平均3-5分鐘內)影響,以及預防傷害的關聯。我只著重介紹靜態與動態伸展。

【靜態伸展】
將肌群擺在拉長位置,直到感覺緊繃但不到痛,並維持一段時間。

✧ 劑量-反應關係:
在靜態伸展可以發現,當每個肌肉群伸展 ≥ 60 秒 比 <60 秒 的表現更差。

✧ 靜態伸展 v.s 運動種類:
長時間≥ 60秒伸展會使運動表現下降,尤其肌力相關strength-based activities 影響更多(中等程度影響),爆發力速度相關power–speed-based activities如跳高、短跑、投擲(小程度影響)。

短時間 <60秒的靜態伸展對爆發力相關運動,統計上沒有顯著影響,但可以看到有部分研究個案在跳高、短跑、腳踏車運動表現提升。

✧ 預防傷害:
整體來說,目前的研究顯示運動前靜態伸展可能有利於 短跑運動 或其他重複性收縮引起的 急性肌肉損傷 預防,但對過度使用損傷占主導地位的耐力,如跑步活動、軍事訓練則無益。


【動態伸展】
有控制下的關節活動動作。

✧ 劑量-反應關係:
無法為動態伸展建立出數據,因為每篇研究使用的秒數、回合、總時間差異甚遠。有一些證據顯示執行 >2 分鐘的動態伸展,和更快的動態伸展頻率,提供了更大的運動表現提升。

✧ 預防傷害: 沒有可用文獻的數據分析

【文獻重點節錄】
  • 靜態伸展、動態伸展、PNF伸展後,立即引起小至中等程度運動表現變化;但當伸展後,進行動態活動,都沒有明顯觀察到運動表現改變差異。
  • 在劑量-反應關係裡,每個肌群靜態伸展超過60秒比伸展小於60秒,表現更差,相反,靜態伸展在肌肉長度需求長的運動表現上,有中等程度的優勢。
  • 動態伸展在幾分鐘內完成測試,有小到中等程度的優勢在運動表現改進。
  • 靜態伸展與PNF伸展在任何原因的受傷/過度使用的傷害上,沒有明顯影響;動態伸展則沒有可用文獻的數據分析。
  • 所有形式的伸展都會讓關節活動度改善,通常持續時間<30分鐘產生變化的可能原因:
1. 肌肉與肌腱的剛度急劇降低
2. 神經適應導致拉伸耐受性提高

動態伸展可以讓關節活動度改善原因尚未確定,因此無法確定拉伸耐受性和其他伸展一樣有效。

【文獻建議】
考慮到伸展後,立即發生的小到中度程度變化,與研究的局限性。
建議在熱身中進行伸展(不限定哪一類),包括伸展後的動態活動,以減少肌肉損傷和增加關節活動度,又對後續運動表現不影響。

在伸展後>10分鐘測量運動表現的改變,在統計學上微不足道。因此,進行較長持續時間的靜態伸展,需要在比賽,或開始練習之前(> 10 分鐘)完成,使負面效果得以解決;動態伸展則可以在更接近比賽的情況下執行。

資料來源:
Behm, D. G., Blazevich, A. J., Kay, A. D., & McHugh, M. (2016). Acute effects of muscle stretching on physical performance, range of motion, and injury incidence in healthy active individuals: a systematic review. Applied physiology, nutrition, and metabolism, 41(1), 1-11.


課  程  設  計